- · 《科学学研究》栏目设置[08/31]
- · 《科学学研究》刊物宗旨[08/31]
- · 《科学学研究》征稿要求[08/31]
- · 《科学学研究》投稿方式[08/31]
- · 《科学学研究》收稿方向[08/31]
- · 《科学学研究》数据库收[08/31]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五大亮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是支撑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有效监测、跟踪和引导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5月6日下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2019长三角一体
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是支撑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有效监测、跟踪和引导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5月6日下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要求,《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从资源汇聚、科研合作、技术溢出、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五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协同创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指数》报告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也为该区域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量化参考。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说明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亮点一: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协同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2010-2017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研发经费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2017年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71%,但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上海研发投入强度为3.93%,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2.63%、2.45%、.05%。三省一市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较强,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4.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6%)。
长三角区域研发人员集聚效应不断加强,多极化的人才分布格局基本形成,近沪城市仍然成为未来研发人员集聚的重要地带,核心城市已带动边缘城市实现整体崛起。
从大型仪器共享情况来看,截止2018年12月,“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集聚区域内的628家单位的价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达台(套)。区域内大型仪器共享为三省一市高质量科研协作提供了高能级服务。
亮点二:科研合作不断深化,人才流动成为重要联系纽带
从长三角地区科研人才流动来看,总体特征表现为人才流动“高位运转”,上海成为交汇之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城市之间科研人才流动总量逐渐趋于平稳,上海科研人才流动性最强,且上海与南京之间科研人才流动最频繁。
从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发展来看,科研合作网络的构成密度和节点联结广度不断增强。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大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四大核心城市中,上海“首位城市”地位明显,形成了“上海-南京”G42沿线、“上海-杭州”G60沿线的科研合作主干线,以及“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的次级干线。
亮点三:技术溢出呈现多点爆发,两个“三角”成为核心枢纽
从长三角区域内跨省域合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从2010年的357件增长到了2017年的1671件,7年间增长近5倍,参与跨省域合作城市从2010年的31个增长2017年至37个。其中,沪宁、沪杭、杭宁成为技术合作主要通道,在空间上构成技术合作“三角”枢纽地带。
从长三角区域技术专利转移情况可以看出,上海、苏州、南通三大技术转移枢纽城市已逐步形成。其中,上海是典型的技术输出型城市,对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辐射能力极其显著;苏州是典型的均衡型城市,技术输出量和技术输出量基本保持平衡;南通是典型的技术输入型城市,是长三角最大技术专利输入城市。
亮点四:产业发展生态逐步优化,协同互补大于同质竞争
从长三角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变化呈现快速增长特征,总量从2010年的46家提升到了2017年的97家,园区的创新服务和产业集群极大改善了区域产业生态,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从长三角区域整体产业发展生态来看,三省一市在产业大类中的同质化竞争略有增强,但基本实现细分领域的错位发展格局。其中,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增速最快,江苏在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优势,浙江信息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安徽则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工业领域后发赶上。
亮点五:协同创新环境日趋完善,一体化创新格局倪端初
从创新环境来看,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支撑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国家级孵化器蓬勃发展,全力推动长三角“双创”升级;长三角区域内创投资本加速集聚,科技型创业倍受青睐;落户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外资研发主体总量趋稳,溢出效应逐步显现;在科技项目联动、资源共享、人才政策等创新政策跨域协同方面试点突破持续稳步推进。
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是支撑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有效监测、跟踪和引导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5月6日下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要求,《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从资源汇聚、科研合作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网址: http://www.kxxyj.cn/qikandaodu/2020/0831/335.html